为“细石器时代”。晋王嘉(大约4世纪)撰写的《拾遗记》曾载:“当黄帝时,玛硇翁至,尧时犹存。甘露在其中,盈而不竭”,舜时“迁宝翁于衡山之上”。据说此宝翁后沦于地下,到秦始皇通汨罗(江)之流,掘地得到,之后又下落不明。在此以后的各个时代,玛瑙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珍宝,并用于制作各种艺术品和装饰品。辽金时代更把玛瑙钦定为帝王贵胄专用的瑰宝,明文规定百姓不准使用玛瑙器皿及用之装饰刀把和鞘。元代,继承了金代的传统,把玛瑙的利用推向更加鼎盛的时期,在宫廷中专门设置了玛瑙玉局,并“领玛瑙匠户五百有奇”,专为帝王贵胄制作玛瑙等玉器,以供赏玩。明清时玛瑙也很盛行,迄今仍有不少当时的玛瑙制品流传下来。
玛瑙一名,始于汉代。源自佛经,在梵文中本为“阿斯马加波”,意即“马脑”。后因“马脑”属玉,遂转写为“玛瑙”。很有文采的魏文帝曹丕(187~226)曾写过一首《玛瑙勒赋》,曰:“玛瑙玉属也,出西域,纹理交错,有似马脑,故其方人因以名之。命夫良工,是剖是镌,追形逐好,从宜索便,乃如砥砺,刻方为圆,沈光内照,浮景外鲜,繁文缛藻,文采接连”。道出了玛瑙一名的来历。
明代的李时珍(1518~1593)在《本草纲目》中写道:玛瑙有红、白、黑三种,亦有文如缠丝者。西人以小者为玩好之物,大者研为器”。他又说:玛瑙“坚而且脆,刀刮不动,出产有南北。大者如斗,其质坚硬,碾造费工。南马脑产大食等国,色正红而无暇,可做杯盅。西北者色青黑。宁夏瓜洲。羌地砂碛中得者尤奇,有柏枝马脑,花如柏枝;有夹胎马脑,正视莹白,侧视则若凝血,一物二色也;截子马脑,黑白相间;合子马脑,漆黑中有一白线间之;锦红马脑,其色如锦;缠丝马脑,红白如丝,此皆贵品……金陵雨花台小马脑,止可充玩耳”。可见李时珍对玛瑙已有相当的认识。
 
上一页 [1] [2] [3] [4] [5] [6] 下一页 |